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,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。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,党员干部既要以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,又要以文化传承滋养精神血脉,实现二者在实践中的深度融合。
以文化自信夯实党性根基。党员干部的文化自觉直接关系到党性修养的深度。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一线,将《大学》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古训转化为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”的实践追求,通过挖掘当地壮族山歌、竹编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,既提振了村民的文化自信,又锤炼了自身的为民情怀。这种”文化浸润+实践淬炼”的模式,正是新时代党性修养的生动注脚。
以文化实践锤炼宗旨意识。文化为民是检验党性修养的试金石。浙江安吉余村党员干部将”天人合一”的生态智慧融入绿色发展实践,通过建设”两山”学院、开发竹林碳汇项目,既守护了绿水青山,又带动村民增收,生动诠释了”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”的执政理念。这种将文化理念转化为惠民举措的实践路径,彰显了党性修养的现实价值。
以文化基因激活精神密码。传统文化与党性要求具有深层契合性。”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政治担当,与党员”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”的誓言一脉相承;”克己奉公”的修身之道,与”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的自我革命精神遥相呼应。湖南炎帝陵党员干部通过开设”炎帝文化讲坛”,将”神农尝百草”的奉献精神融入干部培训,使传统文化成为锤炼党性的精神钙质。这种文化基因的激活需要双向互动。既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改造传统文化,又要从文化传统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。如福建宁德党员干部将”愚公移山”的精神融入扶贫攻坚,历时30年建成”中国扶贫第一村”,正是传统文化与党性实践交融的典范。
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党员干部既要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,更要成为党性原则的践行者。通过构建由文化学习到实践转化的闭环体系,让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照亮党性修养之路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精神动力。这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,更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。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梁家屯路街道办事处 陈英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