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、适应新时代要求、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”,而敬业精神正是这支队伍最鲜明的底色。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的“黄文秀们”到乡村振兴一线的“李先强们”,从城市治理中的“雪警”铁军到乡村善治的“红色引擎”,党员干部的敬业之笔始终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晕染出浓墨重彩。这幅画卷不仅需要“铁脚板”丈量民情的踏实,更呼唤“工匠精神”破解难题的智慧,既要在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坚守中沉淀初心,也要在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中彰显作为。如何让敬业精神成为党员干部的永恒底色?这一命题的答案,正藏在每一个俯身为桥、躬身为梯的为民瞬间里。
爱岗敬业,意味着党员干部对职责的高度忠诚。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,无数党员干部扎根贫困地区,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扶贫事业。“时代楷模”黄文秀,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,毅然回到家乡,投身脱贫攻坚一线。她深入了解群众需求,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,在工作途中遭遇山洪,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黄文秀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,对工作岗位的热爱。正是因为有像她这样的党员干部,脱贫攻坚才能取得全面胜利,无数贫困人口得以摆脱贫困,迈向幸福生活。
爱岗敬业,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。如今,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新挑战。党员干部若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,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,不断学习新知识,掌握新技能。比如,在基层治理中,不少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将其运用到社区管理、环境监测等工作中,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。只有通过持续学习,党员干部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方向,解决实际问题,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
为培养党员干部的爱岗敬业精神,一方面,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,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、学习先进典型等方式,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,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。另一方面,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,对爱岗敬业、工作成绩突出的党员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,对敷衍了事、不作为的干部进行严肃问责,形成良好的激励导向。
党员干部应以爱岗敬业为座右铭,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。从自身做起,从点滴做起,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,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篇章 ,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。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梁家屯路街道办事处 徐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