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雷锋的日记本里,“螺丝钉”的比喻闪耀着永恒的光芒。这个来自工业时代的意象,穿越六十年风雨,在新时代青年干部的精神图谱中焕发新的生机。螺丝钉虽小,却能将钢铁巨轮联结成坚固整体;青年干部虽初出茅庐,却能在基层沃土中成长为栋梁之材。
新时代的“螺丝钉”精神,是扎根基层的执着坚守。在贵州毕节的千沟万壑间,90后扶贫干部黄文秀把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;在青藏高原的雪山之巅,援藏医生周南用医术丈量生命的海拔。他们像螺丝钉般深深嵌入祖国大地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汗水浇灌希望。这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中国脊梁——“埋头苦干的人,拼命硬干的人”,新时代青年干部正在续写这样的精神传奇。
这种精神更体现在迎难而上的攻坚突破中。上海自贸区改革前沿,青年干部用“钉钉子”精神破解制度瓶颈;量子通信实验室里,青年科研人员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韧劲攀登科技高峰。正如北斗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的研发群体所证明的,新时代的“螺丝钉”既要有嵌入的定力,更要有破壁的锐气。他们用创新的火花点燃改革的引擎,在关键领域啃下“硬骨头”,在核心技术突破中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精神的传承需要制度的沃土。浙江省实施“墩苗计划”,让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淬火成钢;深圳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,为敢闯敢试者撑腰鼓劲。这些制度创新如同精密的齿轮组,让每颗“螺丝钉”都能找到最佳发力点。当组织培养的甘霖与个人奋斗的汗水交融,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就能在基层实践中完成从“生力军”到“主力军”的蜕变。
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交汇点上,青年干部的成长轨迹与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同频共振。从雷锋到黄文秀,从“螺丝钉”到“中国芯”,变的是时代的考题,不变的是精神的传承。当每个青年干部都成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,中国号巨轮必将在新时代的航程中劈波斩浪,驶向更加壮阔的星辰大海。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女织寨镇人民政府 周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