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守20余年的乡村教师:校园越来越好,为什么学生越来越少

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塔石乡风景秀美,环境宜人,一些较为偏远的乡村仍然比较落后,杨秀培就是这样的山村里长大的。体会过贫穷的苦,他深知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。可师范毕业后,他竟回乡做了小学老师。二十多年过去,杨秀培已经当上了校长。不过,校园越来越好,学生却越来越少。对他来讲,这是“幸福的烦恼”。

  杨秀培与他坚守的乡村学校,是我国许多偏远地区教育条件的缩影,许许多多在教育第一线为能让孩子们走出乡村而“负重前行”的老师,他们的辛苦付出值得支持,偏远地区的教育现状值得社会更多的关注。

  走出去的学生,竟然回来当老师

  杨秀培自幼家境贫寒。他两岁时母亲生病了,父亲带着七个孩子干活,勉力支撑这个家。杨秀培很小便下定决心,要努力学习,走出大山。他自小学习好,小学时经常考前三名,老师同学都喜欢他。

  可求学之路并不容易。

  杨秀培刚考上初中时,二哥不幸生了大病。家庭实在没钱救治,无法拯救二哥的病痛,最终逝去。那个夏天里,杨秀培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:二哥得不到医治的根源是家里掏不出钱,自己上学却也要家里人出钱。

  还是大哥的坚持给杨秀培定下了心。“他去了,我们挽留不了,你一定要继续完成你的学业。”在大哥的鼓励下,杨秀培选择继续读书。

  为了筹一点上学的费用,家里人用尽了办法。

  农村的稻田里会撒鱼苗,长成后叫“稻田鱼”,很受欢迎。杨秀培的父亲当时挑着鱼去镇上卖,脚程有50多里。“我记得那时候太阳比较辣,我们俩走到镇上鱼全部死了,鱼死了就不值钱了。很可惜,但又没办法。”最后只卖了十几块钱,都给杨秀培上学用了。

  因为自己吃过苦,所以不想让更多的孩子再吃苦。杨秀培觉得,未来不管什么岗位,都是要是从教育出发的。1994年,他考取了一个师范学校,三年后毕业回乡任教。

  20多年的坚守

  杨秀培回归小山村,一干就是20多年,现在是榕江县塔石乡怎华顺丰莲花小学的校长。很难有人比他更清楚近年来当地农村教育的变化。

  杨秀培回忆,早先学校有六个年级,100多个学生,但是学校非常简陋,只有两栋木结构房子。学生住的地方根本没有床架,只有土地板,房顶就是瓦片。遇到下雨天,孩子们经常淋湿。

  杨秀培经常拿自己的故事鼓励同学们,“因为当初我坚持下去了,所以现在才能当老师教你们,否则我现在就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。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,好好读书,走出大山。”

  同学们被杨秀培的心酸经历感动,更加发奋图强。

  日子是在变好的。2004年在爱心人士和当地村民的帮助下,学校建起一栋三间两层的木质楼,解决了师生住宿困难的问题。2016年,顺丰公司资助学校150万,县财政又统筹资金150万,给学校建了教学楼。如今这所小学有两栋教学楼,还有一栋综合楼,教学条件好了很多。

  学生越来越少,欣慰又失落

  面对更好的教学环境,杨秀培的心里却有着两种心情。说是学校,不如说更像一个教学点——仅有一二年级总共23个学生。让杨秀培既失落,又欣慰。

  学生变少的原因,不仅是村里新生儿少了一些。很多人搬迁去了县城带走了孩子们,也有一些家长送孩子去更好的学校了,或者去了大城市。未来这所学校可能会被合并,这让杨秀培很失落。毕竟这是他付出了20年心血的地方,不知哪一天就没了。

  另一方面,他又很欣慰。杨秀培回来的初心是让大家接受好的教育,要知道,许多离开大山的学生家长曾经就是杨秀培的学生。是他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支持,让人们心里有了重视子女教育的意识。“有时候看到学生毕业,走进社会参加工作,我感到很欣慰。”他说。

  最近,当地天气寒冷,教室外面飘起了雪花。看着窗外的景色,杨秀培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人。虽说学校距离家不远,但是交通依旧不方便。多年来,杨秀培习惯了以学校为家,吃住都留在学校里。在他的内心,感觉有些亏欠家人。

  值得庆幸的是,前不久,和府捞面寄来了很多鲜煮面,他想把这些面带回家跟家人们分享,以此来弥补对家人缺失的那份关爱。

  就在11月25日,和府捞面发起“致敬负重前行者”活动,在职教师和现役军人前往和府捞面全国线下门店消费可享全单8折优惠。考虑到偏远地区的老师难以有机会前往门店,12月27日,和府捞面与顺丰公益基金会联合宣布给甘肃、山西、河北、贵州、湖南、云南、安徽16所偏远地区学校的1477位老师免费送去和府鲜煮面。许多教师长久以来也得到了顺丰公益基金会关注和支持,也包括杨秀培。点滴的温暖,助力“负重前行者”们回馈着养育他们的家乡。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