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新农人”姿态在希望的田野上深耕

在中央一号文件擘画的乡村振兴蓝图中,基层干部犹如一粒粒饱满的种子,既要深扎泥土感知大地脉动,又要破土而出引领生长方向。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中,基层干部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——他们不仅是政策执行者,更要成为乡土设计师、产业领航员和治理创新者。这种转变,恰似传统农具向智能农机具的升级,既要保持与土地的温度,又要注入时代的精度。

深耕田间地头的泥土味,方能酿出政策的香甜味。 在四川大凉山,驻村第一书记们带着“民情账本”走遍每个彝家村寨,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细化到每户的牲口数量、花椒收成。这印证着一号文件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”的要求,需要干部们用脚底板丈量民情,用泥腿子感知民生。正如“时代楷模”黄诗燕在炎陵县创造的“三同五好”工作法,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,让政策制定带着露珠、冒着热气。

激活产业振兴的芯片,需要练就跨界融合的新农技福建宁德下党乡的干部们,带领村民把“扶贫定制茶园”升级为智慧农业示范区,用区块链技术为茶叶赋能,让每片茶叶都能讲述脱贫故事。这正是一号文件强调的“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”的生动实践。新时代的基层干部,既要懂“三农”传统经,又要会“数商”新语言,在电商矩阵搭建、文旅IP打造、数字乡村建设中展现”七十二变”本领。

创新治理模式的操作系统,关键在于升级共治共享的算法。 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的深化版中,基层干部创新推出“道德积分银行”,将移风易俗量化成可存储、可兑换的文明资产。这种治理智慧,与一号文件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”的要求形成共振。当干部们从“管理者”转变为“组织者”,乡村治理就变成了村民共奏的交响乐,每个群体都能找到自己的声部。

从“脱贫攻坚主战场”到“乡村振兴最前沿”,基层干部的“赶考”永远在路上。在湘西十八洞村的石壁墙上,“精准扶贫”四个大字已成历史坐标,而新一代驻村干部正用数字乡村平台续写新篇。这昭示着,践行一号文件精神不是简单的政策平移,而是需要干部们“新农人”的姿态,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平衡,在守正与创新的张力中开辟新局。当每名基层干部都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种子选手”,广袤田野必将生长出更多“春天的故事”。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女织寨镇人民政府 周璐)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