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际,恰逢春耕关键期,全国超2000万基层干部正奔走在38.5万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。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农业、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提速的背景下,基层干部的角色正在经历从“政策传声筒”到“乡村CEO”的深刻转变。基层干部作为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,他们的担当与作为,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成色与质量。
扎根泥土,方知民情冷暖。 乡村振兴不是文件上的数字,而是田间地头的实实在在。基层干部走村入户,倾听农民心声,了解群众所需,将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惠。在浙江,干部们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;在湖北,退捕渔民通过干部牵线的”渔光互补”项目实现转产增收。这些实践告诉我们,只有脚下沾满泥土,心中装着群众,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、实事办实。
勇于创新,才能破解难题。 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,既需要坚守底线,又需要开拓思路。基层干部身处一线,最了解当地实际,也最有条件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。从土地流转到产业培育,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干部们以创新的思维破解难题。广东佛山的”土地权益证”改革、云南大理的”非遗+数字”探索,都是基层智慧的生动体现。
久久为功,终能成就梦想。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基层干部需要有”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”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一任接着一任干,一张蓝图绘到底。年轻干部的加入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;返乡人才的回归,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。这种代际接力、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,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力量源泉。
乡村振兴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,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扎实奋斗。基层干部如同播撒在乡村土地上的种子,他们的成长与乡村的振兴同频共振。当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选择扎根基层,当”回乡创业”成为新潮流,乡村振兴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。他们的每一分努力,都在为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。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梁家屯路街道办事处 李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