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从“破格提拔”争议看选人用人公信力建设
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,我时常关注网络舆情中关于干部选拔的讨论。近期,某地“85后干部破格提拔”事件引发热议,网友质疑声不断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,干部选拔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。
一、破格提拔的“偶然性违规”为何引发“习惯性质疑”?
从湖南湘潭“火箭提拔”副县长到广东揭阳“27岁副县长”,近年来多起破格提拔事件暴露出制度执行中的漏洞。部分案例中,干部简历信息模糊、选拔程序不透明,甚至出现“量身定制”现象,这无疑刺痛了公众对公平公正的期待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破格提拔不是‘破规矩’,而是要经得起‘显微镜’检验。”
二、基层实践中的“破格”与“破例”边界何在?
在基层工作中,我们常遇到“急需专业人才”与“资历限制”的矛盾。例如,某街道急需数字化管理干部,但按常规晋升通道需5年以上经验,最终通过公开选拔破格任用一名有技术特长的“90后”。这一案例说明:破格提拔需建立在“能力优先”的基础上,而非“关系优先”或“舆论投机”。但如何平衡“破格”与“破例”,仍是基层组织部门亟待探索的课题。
三、重建信任需从“制度刚性”与“情感温度”双向发力
1. 制度层面:需细化破格标准,建立“负面清单”,明确“不得破格”的情形(如亲属回避、违纪记录等),并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,确保选拔过程公开透明。
2. 情感层面:基层干部既是政策执行者,也是群众观察者。某地组织部门在公示破格提拔干部时,同步公开其工作实绩、群众评价等材料,这种“晒单”方式既回应了质疑,也拉近了干群距离。
干部选拔的公信力,源于制度执行的严谨性,更源于群众感知的真实性。作为基层公务员,我们既是制度的执行者,也是改革的见证者。唯有以“刀刃向内”的勇气完善制度,以“将心比心”的态度回应关切,才能让每一次提拔都经得起“围观”,让每一份信任都凝聚成基层治理的坚实基石
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稻地镇人民政府 马青山)